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未成年人犯罪
2.1.2 协同防控
2.2 理论基础
2.2.1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理论
2.2.2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理论
2.2.3 未成年人犯罪矫正理论
2.2.4 协同防控理论
3 江西省未成年人犯罪现状、特点与成因分析
3.1 江西省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趋势
3.1.1 江西省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3.1.2 江西省未成年人犯罪趋势
3.2 江西省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3.2.1 未成年人犯罪向低龄化趋势发展
3.2.2 未成年人犯罪结伙性作案特点明显
3.2.3 未成年人犯罪以侵财性犯罪为主要形式
3.2.4 未成年人犯罪有较强的报复性逆反心理
3.3 江西省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分析
3.3.1 家庭环境因素
3.3.2 社会风气因素
3.3.3 学校教育因素
3.3.4 未成年人主观因素
4 江西省未成年犯罪防控现状、问题及试点分析
4.1 未成年人犯罪协同防控的总体现状
4.1.1 组建了临时工作机构
4.1.2 制订了防控工作方案
4.2 未成年人犯罪协同防控存在的问题
4.2.1 政府部门间协同还不到位
4.2.2 学校、家庭沟通未形成常态
4.2.3 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
4.2.4 工作机构及机制建设较滞后
4.3 未成年人犯罪协同防控试点经验分析
4.3.1 南昌市:协同矫治“不良行为未成年人”
4.3.2 新余市:探索“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就业协同服务
4.3.3 吉安市:打造“留守未成年”协同帮扶机制
4.3.4 景德镇市:协同服务管理“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
5 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国外经验和国内实践考察
5.1 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国外经验
5.1.1 构建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
5.1.2 各具特色的教育感化措施
5.1.3 逐步强化的惩戒处罚措施
5.2 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国内实践
5.2.1 广东江门“三位一体”协同观护帮教
5.2.2 北京海淀开展“临界预防”观护
5.2.3 湖北省统筹协调推进犯罪防控
5.2.4 吉林长白建立协同帮教“绿色家园”
6 推进未成年人犯罪协同防控对策建议
6.1 加快健全机构完善立法
6.1.1 完善未成年保护的系统性立法
6.1.2 健全成立未成年保护综合性机构
6.2 坚持全社会综合协同治理
6.2.1 完善协同管理机制
6.2.2 强化社会环境治理
6.2.3 坚持惩治与教育并重
6.3 发挥家庭预防作用
6.3.1 合力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6.3.2 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
6.3.3 正确处理家庭结构变化
6.4 强化学校重点教育
6.4.1 协同开展针对性教育
6.4.2 强化日常跟踪管理
6.4.3 畅通家校沟通渠道
6.5 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6.5.1 主观上要坚定
6.5.2 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