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文网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内容页

浅析青少年犯罪现状(论文提纲)

2021-12-06 19:23:55毕业论文241
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经济持续飞速发展、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开放文化蔓延影响,由于未成年人认知能力不完整、生理心理不成熟、人格尚不健全,主观因素与社会客观环境综合作用,造成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总量持续居高不下、高位徘徊,并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新趋势。江西省近十年未成年犯罪人数30266人,占全省犯罪总人数7.95%,未成年犯罪人员基数总量仍然较大、需矫治改造人员较多、犯罪防控面临诸多新问题。可以说,如何有效防控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当前政府和学者们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未成年犯罪防控工作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性工程,需要汇聚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组织、学校家庭及个人等多元化主体的资源与力量,以期实现遵守规则、配合紧密、协作高效、共同推进的未成年犯罪协同防控格局。江西省在未成年犯罪协同防控工作方面,从结构性上和程序性上保障协同顺利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同时还存在职能定位不清晰,职责分工不明确,协同意识不积极,协同形式较随意,机制建设较滞后等现实问题。通过总结分析南昌、新余、吉安、景德镇等4个试点城市以“五类重点未成年群体”为对象,开展协同防控工作的具体案例,探索多元主体中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学校家庭等在协同防控中的职能定位、职责任务和成效作用。本文以江西省为例,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协同防控,以期能够为江西省本地及其他省份做好未成年犯罪防控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本文在学习和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江西省未成年人犯罪的当前现状、总体趋势,分析了江西省未成年犯罪的主要特点和成因,针对性研究了江西省未成年犯罪协同防控工作的总体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以四个试点城市为具体案例深入分析,随后在借鉴国内外防控未成年犯罪的经验做法基础上,提出未成年人犯罪协同防控具体对策建议:加快健全完善立法、坚持社会综合治理、发挥家庭预防作用、强化学校重点教育、提升自我防护意识。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未成年人犯罪
2.1.2 协同防控
2.2 理论基础
2.2.1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理论
2.2.2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理论
2.2.3 未成年人犯罪矫正理论
2.2.4 协同防控理论
3 江西省未成年人犯罪现状、特点与成因分析
3.1 江西省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趋势
3.1.1 江西省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3.1.2 江西省未成年人犯罪趋势
3.2 江西省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3.2.1 未成年人犯罪向低龄化趋势发展
3.2.2 未成年人犯罪结伙性作案特点明显
3.2.3 未成年人犯罪以侵财性犯罪为主要形式
3.2.4 未成年人犯罪有较强的报复性逆反心理
3.3 江西省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分析
3.3.1 家庭环境因素
3.3.2 社会风气因素
3.3.3 学校教育因素
3.3.4 未成年人主观因素
4 江西省未成年犯罪防控现状、问题及试点分析
4.1 未成年人犯罪协同防控的总体现状
4.1.1 组建了临时工作机构
4.1.2 制订了防控工作方案
4.2 未成年人犯罪协同防控存在的问题
4.2.1 政府部门间协同还不到位
4.2.2 学校、家庭沟通未形成常态
4.2.3 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
4.2.4 工作机构及机制建设较滞后
4.3 未成年人犯罪协同防控试点经验分析
4.3.1 南昌市:协同矫治“不良行为未成年人”
4.3.2 新余市:探索“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就业协同服务
4.3.3 吉安市:打造“留守未成年”协同帮扶机制
4.3.4 景德镇市:协同服务管理“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
5 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国外经验和国内实践考察
5.1 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国外经验
5.1.1 构建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
5.1.2 各具特色的教育感化措施
5.1.3 逐步强化的惩戒处罚措施
5.2 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国内实践
5.2.1 广东江门“三位一体”协同观护帮教
5.2.2 北京海淀开展“临界预防”观护
5.2.3 湖北省统筹协调推进犯罪防控
5.2.4 吉林长白建立协同帮教“绿色家园”
6 推进未成年人犯罪协同防控对策建议
6.1 加快健全机构完善立法
6.1.1 完善未成年保护的系统性立法
6.1.2 健全成立未成年保护综合性机构
6.2 坚持全社会综合协同治理
6.2.1 完善协同管理机制
6.2.2 强化社会环境治理
6.2.3 坚持惩治与教育并重
6.3 发挥家庭预防作用
6.3.1 合力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6.3.2 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
6.3.3 正确处理家庭结构变化
6.4 强化学校重点教育
6.4.1 协同开展针对性教育
6.4.2 强化日常跟踪管理
6.4.3 畅通家校沟通渠道
6.5 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6.5.1 主观上要坚定
6.5.2 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再来一篇
上一篇:试论个体户的会计责任(论文提纲) 下一篇:谈劳动合同法下的末位淘汰制(论文提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