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内容摘要: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自然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就艺术成就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清照 词 意象 愁情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南宋)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本文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淡淡的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宋代词坛上,言“愁”词人众多。只有李清照,在其众多言“愁”的词作中,表现了包容量极大、延展力极强的“愁”,这种“愁”(特别是后期词),是词人经历大悲大痛、大彻大悟之后的人生况味,指向似具体又超出具体对象,似单纯又极其厚重和绵长,不像晏氏的空泛,不似柳永的局狭,不像稼轩的凿实,也不同于苏轼的旷达。就是后来被尊为南宋格律词派一代宗主的姜夔,虽极尽幽冷之能事,但也不免显出情感贫乏,与李清照“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的愁绪相比,自是难以续貂。
二、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一)花开花落系忧愁
李清照词中大量写到了梅花、菊花、海棠、梨花、荷花等这些自古以来就一直被咏诵的花,她不仅着眼于花草一类细部的东西,而且她更把生命心魂融入了所热爱的花草之中,与花为“媒”,与花共“舞”。
梅花是易安词中常见的意象,也是她的最爱。在她37首词中(不含存疑词)写梅花的就有13首,专咏梅花的就有6首,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玉楼春·红梅》、《满庭芳·残梅》。但她所咏的梅花却不似一般文人所看到的傲立风雪中,她看到了梅花的残缺美,看见了梅花的娇柔。《添字采桑子》中云:“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中那残败的梅花如同词人残破的心,一向爱梅的她在惋惜梅花,是否也在深沉地怀念那丢失的、破碎的山河,那魂牵梦绕的故乡。《诉衷情》中那一句:“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亦是写被压坏的梅花残枝,牵动着她的满腹思乡情怀,因此最后她要“更挪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借着梅花的香气,让她可以回到归故乡的那个梦里。在《孤雁儿》中,更是借梅花传情,藉由惊破的梅心引发了对已故夫婿的情愫。梅花虽好也要有人共赏,过去夫妻虽分隔两地,却也可寄赠梅枝,而如今斯人已逝,“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道出了词人心中最深沉无奈的哀愁。
菊在《漱玉词》中多半被叫做“黄花”,它往往作为词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而出现。比如《醉花阴》中深秋生长在东篱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黄花”,只是作为女词人与丈夫因分居两地而产生的离愁和悲秋情绪的载体;到了《多丽》中“渐秋阑,雪清玉瘦”的白菊,由秋后的凋谢零落而引发出“似泪酒、纨扇题诗”的“婕妤之叹”,从而表达了女词人惟恐丈夫明诚在外有“天台之遇”的担心;而到了《声声慢》中的堆积满地“憔悴损”了的“黄花”,则成了女词人幽凄孤寂、冷落哀伤的瘦语。李清照南逃经受了多年悲伤的折磨,虽菊花依旧盛开,而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没有赏花的情趣,便是凋零堆积、枯萎残败,如今还有谁忍心摘花来赏它?“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追忆从前夫妻同赏秋菊,如今孤影形只,借助西风把帘儿卷起,而以“人比黄花瘦”作结,让帘外的黄花与帘内的人相互辉映,达到花与人浑成一体,花瘦,但人比花更瘦,形象地表达了闺中人爱情之深,相思之苦,传达了自己因刻骨铭心的思念而面容憔悴的情形。
除了梅、菊以外,在易安词中,其它花草意象也极为常见。
如写海棠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这首词中,女词人不但告诉我们落下的是海棠花,而且说明了是“昨夜”的“雨疏风骤”让海棠变成“绿肥红瘦”的样子,这是一首伤春词,自然景物易逝和季节变化在词人心灵里常常引起的是一种留恋、惆怅之情,对像海棠一样美好景物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在《好事近》这首词中,海棠依旧是“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雪”,海棠花瓣被吹得落了满满一地,海棠是一种颜色极艳的花,却遭遇风雨的“摧残”,更是“红颜薄命”的概叹。
实际上梨花亦是如此,“细风吹雨”让“梨花欲谢恐难禁”(《浣溪沙》),沉浸在相思中的词人更是“雨打梨花深闭门”(《鹧鸪天》),一方面显得清丽脱俗,一方面暗含凄艳意味。又如写荷花的《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在李词中除了梅、菊、海棠、梨花、荷花,还有桂花、牡丹等,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李清照所歌咏的花具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从不妖娆娇艳、从不招摇造作,而是清新脱俗、精致典雅、非以形胜,而以韵擅。最重要的是,她笔下所有的花都与晓畅诗书、才高质逸的女性文人(更确切地说,与作者自身)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有时甚至可以达到人花合一的境界。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我们透过《漱玉集》中各种花之意象象征的捕捉,或许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态衍变的轨迹,李清照的这些词结合她个人的的身世生活,颇有自叹命运之感——生如夏花之绚烂,亦如花凋零之凄美。
(二)飞雪归鸿载哀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望见归鸿而尤思故乡,这是古代文学作品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内容。中华传统讲求的是叶落归根,尤其是在垂暮之年,故乡的山山水水始终魂牵梦绕,特别是像李清照遭遇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且归乡无望,是何等凄楚。
雁在李清照词中出现的频率较少,只有七处,然而有“雁”出现的诗词,大都是李清照的经典之作,她在不同人生阶段对“雁”的不同表述,尤其是她在南渡以后赋予“雁”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意。在李清照的前期词中,“雁”主要是寄托作者相思之意,传递作者一片衷情的爱的信使。她的代表作之一《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荷花寥落,玉席初凉,原来清秋已经悄然而至,但是丈夫依旧未归,于是只好独自踏上兰舟,以求排解心中思愁,然而望见孤月之下,秋雁飞回,却并无丈夫的书信传回,顿觉失落,思愁更甚,再也“无计可消除”。作者的目光随雁来去,目光中先是满含甜蜜的盼望,继而弥漫苦涩的失落。雁在此处传递的是希冀,是想念,是淡淡的离愁别绪,是隐约的少妇幽怨,虽然略带不得相见的凄凉,在浅淡的意境中,自有一番深婉的情致。南渡之后,经历了丧夫亡国这样重大人生变故的李清照,心情境遇和人生态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对“雁”的感知也与少女少妇时代截然不同。在她眼中,雁再也不是传递儿女之情的“传书鸿雁”,而是早已变成了迫于冬寒不得不离去的“南飞秋雁”。正如《声声慢》中所道:“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念家难国殇、孤身落寞、晚景凄凉之时,恰见大雁从天空中掠过,恍惚中感觉似曾相识,这大雁正是多年之前独守空房待夫归之时,用以聊寄相思的传情信使啊,然而此刻它却更像远离故土、漂泊南方、孤苦无依的作者自己,往昔那些夫妇之间的柔情蜜意、惦记思量,在经历过暴风骤雨的作者眼中显得微不足道,一个“却”字微微透露出她对自己从前困扰于爱恨情愁的否定。睹物生乡思,新愁未消,旧恨又起。
细品李清照七首含“雁”的词作,不难发现,李清照对于雁,其实一直是仰头遥望,心中暗含钦羡。为少妇时,她没有“征鸿”便“万千心事难寄”,相思浓时几欲化身鸿雁,以便飞跃重山与丈夫相聚;至晚年时,她见“雁过也”,想自己虽与南飞之雁一样流离他乡,但大雁明春即归,而自己却恐永无归期,于是心生凄凉,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叹。
“雪”在李词中也用得较多,前后期取向同样是截然不同的,前期有“雪消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多丽》),后期就有“莫恨香消雪减,须给道归迹情留”(《满庭芳》);前期有“年年雪里”(《清平乐》),后期却是“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此时李清照已到了暮年。可见词人是非常喜欢雪的。在北方,年年下雪,词人也年年踏雪赏雪,而住在南方后,雪比以前少了,难得下一次,词人却也难以提起游兴,只任它“香消雪减”去了。词人非不爱雪,只因为愁情满怀,什么事都难提起兴致来了。
(三)东篱把酒帘卷愁
处在两宋交替之际,士大夫多沉溺苟安之中,李清照却不同,她饱经风霜,却又忧国忧民,她的孤傲无奈系在“东篱”上,她的愁苦寂寞掩埋在“杯盏”之中,她的孤独悲伤是隐藏在“帘儿”底下的。
“东篱”是李清照词作中表达的一种对现实无奈的归隐愿望,从傲视一切到弃尘脱俗只有一步之遥,精神上的优越感使得她能摆脱物质的困境,展现出超脱的襟怀。如《多丽》词中一面“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一面却说:“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鹧鸪天》词中,一面感叹“仲宣怀远更凄凉”,一面又说:“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樽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 由此可见,易安词所表现的情感,压抑而能自振,哀怨而能自拔,凄苦而能自强,显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顽强坚毅,其词中也有豪气蕴于此。
李清照的生活和写作均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词作中写酒,写醉,写樽(酒杯)的词句多达二十二处,占她现存词作的百分之四十还多。不管是琥珀,绿蚁,还是玉尊,酒盏,还是残酒,淡酒,都反映着李清照人生的起起伏伏。“酒”是李清照词中掩埋愁苦情绪的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是词人希望以沉醉、酣睡来排遣自己伤春情怀,酒意未消天已亮,对“红瘦”无限怜惜;“酒意待消谁与共”(《蝶恋花》)、“东篱把酒黄昏后”(《醉花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写的是词人与丈夫感情深笃,虽暂时小别,心中却也十分悲苦怨忧。其中酒意,寄托的只是对丈夫满腹的思念,无法排遣相思的愁情,多是闺怨之作。如《念奴娇》:“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没有了丈夫陪伴,生活百无聊赖,于深院之中重门之后独作诗词,自饮冷酒,昏昏沉沉睡去,却又被春寒逼醒,暂忘的离愁在酒醒后更甚一分。酒浇离愁,仅仅是一剂阿司匹林,并非一到药病除的良药。而后期则大大不同,“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 故乡犹在,故国不存,山河易主,欲归不能,漂泊流离,仓惶无着,国恨家愁,伤怀巨痛,唯有借酒求醉,以换片刻淡忘。此时的酒,已是苦涩封侯,难以下咽却又无法拒绝,醉亦痛不醉更痛。这酒在“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长啸声中,散发着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她渴望寻觅已经失去的美好生活,而四周一片冷清,故国不在,夫君亦再也不能与己把盏同欢,此时心境更加凄惨悲戚,天气使人难受,本想借酒浇愁,无奈酒淡难敌萧萧秋风给人引起的悲伤。
作为长在闺阁之中的女性文人,帘在李清照的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帘卷时明亮豁达,帘垂时阴僻幽暗,是展示女性心情变化的重要意象。现今可读的四十五首李清照词中,其中有帘意象的达十三首,在李清照笔下,卷帘,重帘,疏帘,垂帘,帘钩都常常出现。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自幼就呆在家里学习,嫁给赵明诚后,丈夫因工作也常留她一个人在家。“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是一种相思之苦和对青春易逝的尖锐感受。到赵挺之失势、病逝,赵明诚不能继续在京师立足,只好移家青州故里。与夫屏居青州十年,大多过着隐居的生活。回到青州,夫妇二人把自己的家称为“归来堂”,清照还把她的居室取名为“易安室”,可见夫妇二人对于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是多么向往。这样的生活必然与“帘”分不开,如:《多丽·小楼寒》“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小重山》“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后来,丈夫死后,她身零屡遭磨难,孤苦伶仃的生活更与“帘”不可分开。她写的悼夫词如《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声声慢·寻寻觅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再后来,李清照,不得不离开亲夫葬地建康,使清照心如刀搅。逃离途中,回首遥望建康,清照写下了《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春残》:“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逝去的青春,失去的亲人,永无回返希望的故国家园,这一切,都只能到梦里去追寻了。憔悴衰老的容颜下,是一颗破碎孤寂的心。可以说,李清照一生命运坎坷,特别是丈夫逝世后,她孤苦伶仃,与“帘”结下不解之缘。因此在作品中就爱用“帘”的意象真切表现她的一生情感。
在李清照词作中,前期的闺怨、后期悲惨的遭遇都浓缩在意象里,意象的组合,使词人的内心更加突出,感情的抒发更加强而有力。前期生活还算幸福,词中依然有哀怨忧愁,后期悲惨的遭遇更不容她去抒发生活的快乐、适意的闲愁、新婚的甜蜜,装满她内心的,是可畏的人言,是生活的艰辛,是国破家亡。应当可以肯定,词中的那些意象逐渐成为词人情感的载体了,只是这些载体已经显得相当的脆弱,早已无法承担词人如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的痛苦了。
三、抒写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的愁情词
这类词均写于南渡以后。公元1127年,北宋首都沦陷。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奔母丧南下。李清照随后南渡。不幸的是在他们夫妇南渡的第三年,赵明诚病逝于南京。这时,词人四十九岁。李清照没有子女,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刻,丈夫又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此后,她又遭到金人南侵的大离乱,图书典籍,金石古玩丢的丢,卖的卖,几乎荡然无存。词人独处异地,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使她的词的创作风格上更是沉郁凝重,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这在她的《声声慢》中表现的更加,典型。原文是这样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反映了李清照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零丁的日子里煎熬的情景。一开头,铺陈直叙自己遭到不幸以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冷冷清清”侧重写感觉,“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三个方面都是以“情”贯穿其中。
“寻寻觅觅”以描写动作反映自己的精神状态。作者心神不定,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似的;她白无聊赖,竭力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事实上,这时候她失去的东西太多了——官邸的华美陈设不见了,芬芳安静的小花园没有了,多年珍藏的文物典籍丢失了,用心血撰写的诗词文稿散佚了,更重要的是终生的伴侣也与世长辞了。空屋陋室中,然一人,寻来觅去,一无所获,拿什么来托安慰自己的精神呢?因此,简单的动作情态描写,却把外敌的侵扰,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一切不幸,全部蕴藏其中了。
“冷冷清清”描写自己的感觉。当然,这既可能是指天气——秋风吹、天气冷,也可能指环境——异乡之地,举目无亲,陋室之中,别无长物,又怎能不冷清呢?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指自己的孤寂生活——一个人寂寞寡居,形影相吊,瞻念未来,前途无望,更觉凄零。所有这一切,怎能不使她产生“冷冷清清”的寂寞之感呢?
“凄凄惨惨戚戚”是纯粹的心理描写。国家江河日下,自己沦落天涯,遭遇的一切无不使其心境悲凉。词人年轻时也曾有过愁苦,但那是闲逸之愁,生离之愁。愁中还有希望,往往掺和着甜蜜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如今,这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而且个人的遭遇之愁和国家的败亡之愁交织在一起,缠绕在一起。这愁苦的心情向谁去诉?想到这些,凄凉,惨痛,悲戚便齐涌上心头。
这三句是血和泪的吞吐,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叠字用得巧妙,极好地表现了词的内容,很受历代评论家的赏识。有人说“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词苑丛谈》),有说“超然笔墨路径之外,岂特闺闱士林中不多见也”(《花草新编》),有说“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两般秋雨庵随笔》)说法虽多,但都不外乎赞许这些叠字气韵顺畅,造语新颖,达意深邃,具有独创性。的确,这三句虽连用了十四个叠字,但字之自然妥帖,毫无雕琢痕迹,且达意深刻具体,使人读后如见其状,如见其情。
四、李清照作品的艺术成就
李清照是一位才华出众、成就卓越的女作家,就“词”这一文学体式来说,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谓登峰造极。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出现“愁”字,而且她述愁可以说是淋漓尽致,最负盛名了。在她的笔下,赋无形之愁以有形,这“有形之愁”又千变万化,曲尽其意。如“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满怀愁绪像春蚕吐丝一样缠绵纷乱;“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旧愁上更加新愁,犹如“楼前流水”一样流不尽,淌不完;素来为人称道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更把愁写成了有体积、有重量的实体。此外如“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正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等等,也都写得形象可感,十分巧妙。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词作中常常浸满了闺中闲愁和思夫的离情别绪,国破家亡的深深的哀愁。就是在一些看似超逸、欢悦的作品中,也蕴涵着词人的孤寂和愁苦。意蕴丰富的意象使用、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和独特的视角的选取是李词言愁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在其众多言“愁”的诗词作品中,李清照的词作表现了包容量极大、延展力极强的“愁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被界定在第二性的附属地位。女子无权参与社会生活。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仿佛一部男性作家专史。在封建正统观念下,男子吟诗赋词天经地义,而女子学诗作文却是不守女德。多少女子的诗心被“女子无才便是德”压抑为一口口荡不起涟漪的枯井。花开花落,雁来雁去,酒厚酒薄,帘卷帘垂,几种风物的悄然变更记载着李清照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一生。她以真情绘物,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因此李词才得以久传天下,被万千人争相吟咏。《四库全书》提要中的评价恰如其分:“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参考资料:
[1]刘海涛,《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新探》,菏泽学院学报, 2011年
[2]徐梅,《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 2013年
[3]廖小春 ,《论李清照词中的生命自觉》,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
[4]李朋 ,《李煜和李清照愁情词的比较》,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2013年
[5] 江昭融, 《论李清照词的分期及其风格的演变》发表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暑期课题研究培训班论文集》,第七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