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例文)
国家开放大学
毕 业 论 文
题目:浅谈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分部:河南开放大学
学习中心:新乡广播电视大学获嘉分校
专业:小学教育
入学时间:2019年春季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论文完成日期:2020 年 12 月
国家开放大学
毕 业 论 文
题目:浅谈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分部:河南开放大学
学习中心:新乡广播电视大学获嘉分校
专业:小学教育
入学时间:2019年春季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论文完成日期:2020 年 12 月
目 录
摘 要
一、赏识教育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赏识教育的概念界定
(二)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1.罗森塔尔效应
2.强化理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运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1.教师赏识方式存在不足
2.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得到尊重
3.家校共育合作性不强
(二)导致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1.赏识教育认识不足
2.赏识标准单一
3.家庭教育不当
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赏识教育
(一)多种赏识形式交叉使用——以识字课为例
(二)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口语课为例
(三)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以作业辅导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童;小学语文;赏识教育
摘 要
一、赏识教育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赏识教育的概念界定
(二)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1.罗森塔尔效应
2.强化理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运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1.教师赏识方式存在不足
2.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得到尊重
3.家校共育合作性不强
(二)导致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1.赏识教育认识不足
2.赏识标准单一
3.家庭教育不当
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赏识教育
(一)多种赏识形式交叉使用——以识字课为例
(二)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口语课为例
(三)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以作业辅导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摘 要
在这个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都飞速发展的21世纪,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语文科目作为小学生的主科,更是引起了高度的关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将其诠释为人文与工具双重性质的学科,带有情感教育,陶冶功能。那么如何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也随之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对于一二年级的儿童而言,他们正处于幼小过渡的关键期,他们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都需要老师加以引导。通过赏识的这种授课方式,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感受到自我价值,激发学生潜能,并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人文情怀。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现状,做出一系列分析阐述,并提出具体策略。关键词:儿童;小学语文;赏识教育
针对新兴的赏识教育,国内外都有相关研究。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他批判传统教学方式,主张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这正隐含着叶老先生对孩子的尊重和赏识。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被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会间接影响学生的预期发展。你越是赏识他,他能够感受到自我价值,你越是打击他,他往往选择和你背道而驰。周弘,一个平凡的父亲用20多年的时间将他双耳失聪的女儿培养成留美博士,靠的正是赏识式的家庭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火热,这种教育理念开始在学校盛行。然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总是能听到对孩子的谩骂和批评,甚至使用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指责学生;有时又出现奖励表扬滥用的现象。可见,语文教学评价弊端仍然存在,不能过于狭隘消极,也不能太过夸张。一二年级的孩子并不懂什么是赏识,但是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鼓励。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育渗透赏识理念是行之有效的,如何更好地切入和实施,成了研究的关键。
那么何为赏识教育?不同的教育者分别对它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周弘借助打比方,将教育比喻成种庄稼,庄稼收成如何在于农民的培育,同样孩子教育的关键则在父母。赏识教育便是父母手中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说话、走路的利剑。张淑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赏识教育是一种可以发现孩子闪光点的正强化的教育。一直致力于赏识教育研究的崔学鸿提出:“就教育者而言,它是一种爱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用赏识的方法把爱具体化;就儿童而言,它是一种“我能行”的教育,它使儿童在赏识中增强自信并得到主动发展。”[1]可见,如果将赏识教育比喻成树干,那么它便会相应地分支出“尊重”、“爱”、“奖励”等这样的小枝干。
本文是从儿童出发,针对语文课堂,将赏识教育定义为是一种以爱为起点,以尊重学生发展差异为前提,在各个教学环节、工作中,教育者都能够适时、正确、恰当地采取的一种激励式带有情感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
比如在讲授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首诗歌,一开始讲授太阳的时候,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他们会慢慢变得自信,开始迫不及待的探索其他的“指南针”,表现出高昂的学习热情。课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时不时地问你现在太阳所在的方向是不是北方,这个时候,假如老师忽视学生的问题甚至是表现出烦躁的态度,学生就会打消对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无法产生积极的自我认同。反之,你用激励式的语言,称赞他“你真会学以致用”,并耐心地讲解,他们会在老师的赏识中树立起到被尊重被认可的自信,渐渐地,能够意识的到自己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存在,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中。
在新疆实习时听过一位援疆老师的口语课——“打电话”。为了更好的体验打电话的过程,赵老师准备了一个特殊环节,视频连线山东济宁的一所小学的老师,为学生开启了民族间的对话。由于他们汉语水平较弱,说话时吞吞吐吐,用词也不是很准确,发音也带有口音。新疆的学生显得有点羞涩,不自信。赵老师没有斥责他们,而是一句句地说“你真棒”,“你说的真好”,在鼓励中慢慢纠正,亲切地说“不用怕,这是你们的朋友”。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属于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几次尝试过后,学生之间的对话变得欢快起来。
那个场景虽然隔着千山万水,却胜似欢聚一堂。如此感动、舒服、温暖且有爱的课堂氛围,单靠一堂优质课的多次磨课,不会达到这个效果。可见,赵老师在平时授课中的氛围就是这样和谐的画面,而这正得益于赏识教育的升华。
人的个性不同,教育方式便不可以死板单一,在赏识时也不应局限在某一方面。某个学生在识字时有些吃力,但是他的口语表达思路很清晰;也或者有的学生成绩不好,但是卷面干净整洁;再者有的学生课堂上沉默寡言,但听课的态度一丝不苟。正是因为部分教育者在赏识时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赏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
采用活泼生动的授课方式,可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比如根据图片猜字、字谜识字、摘星星等方式,这些游戏的设置不仅有趣味性也带有竞技性。老师在学生每次完成闯关时,及时反馈,集体表扬与单独称赞结合,既能够获得自我成就,又可以感受集体荣誉感。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语文老师在书写汉字时,采用在黑板示范和动画演示两种方式。鼓励学生一起书空,对表现认真的同学着重提出表扬。在练习写字时,作业的评价,应带有激励性。有的同学书写好看,可以对他说“老师真喜欢你的字,你的字和你今天的衣服一样漂亮”;有的同学虽然写的一般,但态度认真,可以告诉他“老师真欣赏你认真的态度”;有的同学书写潦草,你多赠予他一句鼓励,下次他会交上一份满意的作业。
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书法家,但同样没有一个孩子不渴望得到赏识。你的一次否定都可能让他童年的带有自卑的阴影,而你的一声赞许将会激励他成为下一个“王羲之”。
语文老师要在口语交际课中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肯定他们每一次举手发言的表现;欣赏他们每一句发自内心的表达。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口语课上,老师要带着赏识的态度鼓励他们,让这些沉默寡言的孩子可以敞开心扉,自信地展现自我。
同时,口语课不像识字课授课时较为严肃,它的授课方式要偏自由。学生在喜欢的环境中,更容易表达。因此座位可以适当打乱,根据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专门适用于口语课。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的作用是一个引领者,既不牵制学生表达,也不放任不管。学生回答的时候,老师要认真聆听,对于不足的地方,帮忙纠正并给予鼓励,说的好的地方,着重表扬。
赏识教育是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凝聚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潜能,并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激励教育。只有树立正确赏识理念,理解其内涵,赏识教育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它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沟通师生,架起心灵对话的枢纽。学会赏识学生的同时能够获得来自学生的尊重,学生在得到老师信任之后会激发对学习的热情,双向互动,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本人在赏识教育的研究尚且存在不足之处,将会带着对课题的热衷在日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随着素质教育的火热,这种教育理念开始在学校盛行。然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总是能听到对孩子的谩骂和批评,甚至使用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指责学生;有时又出现奖励表扬滥用的现象。可见,语文教学评价弊端仍然存在,不能过于狭隘消极,也不能太过夸张。一二年级的孩子并不懂什么是赏识,但是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鼓励。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育渗透赏识理念是行之有效的,如何更好地切入和实施,成了研究的关键。
一、赏识教育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赏识教育的概念界定
因中国教育背景和历史文化的复杂性,近代才将赏识与教育结合,以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最为普遍。虽然陶先生没有明确提出赏识教育的定义,但他注意运用赏识的方法教育孩子。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四颗糖的故事,正是用糖作奖励代替惩罚,旁敲侧击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而首次将“赏识”作为一种教育概念是由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在其著作《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提出。赏识教育最终作为一教育方法使用,周弘先生可以称得上是鼻祖了。他把自己的一套独特教育方式,编成书籍《赏识你的孩子》,为后来赏识教育在学校中得以流行实施奠定了基础。那么何为赏识教育?不同的教育者分别对它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周弘借助打比方,将教育比喻成种庄稼,庄稼收成如何在于农民的培育,同样孩子教育的关键则在父母。赏识教育便是父母手中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说话、走路的利剑。张淑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赏识教育是一种可以发现孩子闪光点的正强化的教育。一直致力于赏识教育研究的崔学鸿提出:“就教育者而言,它是一种爱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用赏识的方法把爱具体化;就儿童而言,它是一种“我能行”的教育,它使儿童在赏识中增强自信并得到主动发展。”[1]可见,如果将赏识教育比喻成树干,那么它便会相应地分支出“尊重”、“爱”、“奖励”等这样的小枝干。
本文是从儿童出发,针对语文课堂,将赏识教育定义为是一种以爱为起点,以尊重学生发展差异为前提,在各个教学环节、工作中,教育者都能够适时、正确、恰当地采取的一种激励式带有情感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教育是人类世界所独有的一项特殊活动,它的教育对象是人,人本身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因此对教育的研究,自然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撑。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广受推崇的教育理念,正是在其背后有各家心理学派的理论基础,让它在实施过程中更具说服力。1.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理论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的一个实验,他随挑选了一所小学的部分学生,并告之学校他们非常优秀,将来必定学有所成,身上积淀着巨大的潜力。在后来的教学中,老师们不由自主地开始关注这些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怀。学生也因此开始有了质的改变,学习更加积极刻苦,日常表现都另老师称赞。结果显示,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预期发展,是一种正相关的因果关系。赏识教育便存在着这样一种期待,架起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爱的桥梁,在信任、尊重中共同发展。2.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一种行为一旦接受强化,那么它发生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接受惩罚的行为以及没有受过强化的行为出现的概率。假如,一个学生他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等这些积极的表现,而受到老师奖励强化,就会产生保持这些行为的动机;反之,他的这些好行为没有被老师赏识甚至是得到惩罚,就会打消要做三好学生的动机;同样,如果这些行为被老师忽视,好的表现动机便不会出现。赏识教育在强化理论的基础上,要求教育者用欣赏、尊重与表扬来代替责骂和无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在学习中规避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运用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同时也应当赏识、尊重学生。将语文教育和赏识教育二者相融合,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为了孩子的一切发展的教学需要;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现实选择;是师生情感升温的催化剂。(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根据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自信”品质的关键期,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便能够帮助学生用“勤奋感”主动克服掉“自卑感”,贯彻“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用发展的眼光可对待学生,激发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比如在讲授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首诗歌,一开始讲授太阳的时候,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他们会慢慢变得自信,开始迫不及待的探索其他的“指南针”,表现出高昂的学习热情。课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时不时地问你现在太阳所在的方向是不是北方,这个时候,假如老师忽视学生的问题甚至是表现出烦躁的态度,学生就会打消对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无法产生积极的自我认同。反之,你用激励式的语言,称赞他“你真会学以致用”,并耐心地讲解,他们会在老师的赏识中树立起到被尊重被认可的自信,渐渐地,能够意识的到自己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存在,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中。
(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一个班级的班风离不开课堂氛围的塑造。而赏识教育便能够将班级变成一个“爱”的学习空间,让课堂氛围活泼又饱含温暖。在新疆实习时听过一位援疆老师的口语课——“打电话”。为了更好的体验打电话的过程,赵老师准备了一个特殊环节,视频连线山东济宁的一所小学的老师,为学生开启了民族间的对话。由于他们汉语水平较弱,说话时吞吞吐吐,用词也不是很准确,发音也带有口音。新疆的学生显得有点羞涩,不自信。赵老师没有斥责他们,而是一句句地说“你真棒”,“你说的真好”,在鼓励中慢慢纠正,亲切地说“不用怕,这是你们的朋友”。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属于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几次尝试过后,学生之间的对话变得欢快起来。
那个场景虽然隔着千山万水,却胜似欢聚一堂。如此感动、舒服、温暖且有爱的课堂氛围,单靠一堂优质课的多次磨课,不会达到这个效果。可见,赵老师在平时授课中的氛围就是这样和谐的画面,而这正得益于赏识教育的升华。
(三)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巧妙运用赏识教育,能最大程度的给学生鼓舞。赏识的形式不固定,多种多样,既能采用物质奖励;也可以是口头表扬评价;哪怕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带有爱的抚摸,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被欣赏被肯定的价值感。以互相尊重为前提的赏识,所起的作用也是双向的,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增进。学生受到赏识,从而获得自信心,潜能被激发;学生因此得到发展,教师的教学自信也随着增强;学生在发展中享受的被肯定的成绩感,开始以更加尊敬的态度对待老师;老师感受到学生的热情之后紧接会把自信传递给学生。长此以往,师生交往在赏识教育的推动下,不再有距离的隔阂,严肃之下凝聚的是浓浓的爱,师生感情也在一次次的互动中逐步升温。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赏识教育以尊重儿童、信任儿童、宽容儿童、欣赏儿童以及激励儿童为原则,强调以学生为本,宣扬和谐与平等,它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教育改革趋势,一方面给教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在运用中难免也会出现问题。(一)语文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1.教师赏识方式存在不足
教师在赏识时不由自主的会更倾向于成绩好的学生,难以保证一定的平等性,这是在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部分老师,过于注重物质奖励的方式。可是,这种奖励是一把双刃剑,无形中让孩子不思进取,一昧地追求奖品,同学之间甚至会出现攀比现象。赏识首先应起到激励作用,而不是为了奖而滥用。2.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得到尊重
很多老师为了应对考试而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至于学习过程如何并不关心,更不会站在学生角度反思孩子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背负的心理压力。这就导致老师在采用赏识教育时,自然而然地把学习结果作为获得评优选先的唯一标准。“他的成绩最好”“你的成绩最差”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看似是以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衡量,却不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反而给成绩差的那部分同学心理贴上了“我不行”的标签。人的个性不同,教育方式便不可以死板单一,在赏识时也不应局限在某一方面。某个学生在识字时有些吃力,但是他的口语表达思路很清晰;也或者有的学生成绩不好,但是卷面干净整洁;再者有的学生课堂上沉默寡言,但听课的态度一丝不苟。正是因为部分教育者在赏识时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赏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
3.家校共育合作性不强
家校携手是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共同致力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家长和老师的双向互动,不仅起到了共赢的效果,对细致地了解学生个性更是锦上添花。一旦这种沟通失衡,教育过程中便易出现举步维艰的困境。教师不主动和父母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赏识时便很难“对症下药”;父母不清楚孩子在校的表现,无意中就触碰到他们的心理防线,而这恰好可能是老师今天在课堂中给予的鼓励;老师因为孩子的进步对他表扬奖励,父母却可能因为没有考到满分而批评责备他。由于父母老师之间没有密切合作,教育上出现偏差,赏识的应用过程中极易出现双方赏罚不统一的现象,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二)导致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1.赏识教育认识不足
赏识是一种充满爱的教育,但能够透彻理解“赏识”的老师并不多。魏书生、崔学鸿等人对于赏识教育的理解是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加上实践验证,才成为教育范本。而个别老师对它的内涵解读仅停留在模糊的表面,在没有全面认识的前提下实施,势必会事倍功半。仅仅凭借他人的经验不加以变革更新完全照搬到实际教学中,看似是在用实践检验真理,实则,这种方式既不保守又很激进,甚至会打破了正常的教学计划。2.赏识标准单一
“因材施教”是从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出发,针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接受水平、优势劣势等方面,有选择地采取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方法进行教育,以此帮助学生发展。赏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同样应当贯彻落实“因材施教”。根据我国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规定评价标准已由单一的考试成绩向评价的多元化转变,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可是,语文老师在实施赏识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刀切”现象。比如,将学习成绩作为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只对语文成绩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忽视了学困生的进步,漠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努力。这样会使一二年级的孩子只能从学习成绩体会成就感,容易造成“我成绩不好,我就是个笨小孩”的自卑心理。3.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是孩子在入学前生活圈里相处最多的角色,可以说是“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利于学生个性的塑造,促进今后发展。然而也有较多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不仅对于孩子本身成长不利,同时也会对学校教育增加难度。一种是放任型,这类家长把孩子教育完全寄托给学校,从学习到生活,事无巨细都应该由老师全权负责,自己只是承担起把学生安全接送回家的任务;第二种是溺爱型,这类家长把孩子当作是一块珍贵的“玉”,表面上给予的是饱满的“爱”,却忘记了“玉不琢,不成器”;第三者是专制性,采取的方式太严格,容易导致孩子从小就扎下了叛逆的萌芽。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会使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出现屏障,很难使家校共育凝成合力,老师便无法有效地实施赏识,学生很难地接受到人性化、被尊重的教育。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赏识教育
识字课、口语课与作业辅导是小学生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将其与赏识教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下面我将对此做出分析并提出具体策略。(一)多种赏识形式交叉使用——以识字课为例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6]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提出的第一条学习目标。识字课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初入汉字殿堂的第一步,培养出他们对识字的兴趣,便是开启汉字大门的钥匙。采用活泼生动的授课方式,可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比如根据图片猜字、字谜识字、摘星星等方式,这些游戏的设置不仅有趣味性也带有竞技性。老师在学生每次完成闯关时,及时反馈,集体表扬与单独称赞结合,既能够获得自我成就,又可以感受集体荣誉感。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语文老师在书写汉字时,采用在黑板示范和动画演示两种方式。鼓励学生一起书空,对表现认真的同学着重提出表扬。在练习写字时,作业的评价,应带有激励性。有的同学书写好看,可以对他说“老师真喜欢你的字,你的字和你今天的衣服一样漂亮”;有的同学虽然写的一般,但态度认真,可以告诉他“老师真欣赏你认真的态度”;有的同学书写潦草,你多赠予他一句鼓励,下次他会交上一份满意的作业。
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书法家,但同样没有一个孩子不渴望得到赏识。你的一次否定都可能让他童年的带有自卑的阴影,而你的一声赞许将会激励他成为下一个“王羲之”。
(二)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口语课为例
身为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中与母语亲密接触,在全球“汉语热”的潮流下,更加热爱我国的语言文字。口语课,便是一个小学生亲近母语的重要平台。语文老师要在口语交际课中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肯定他们每一次举手发言的表现;欣赏他们每一句发自内心的表达。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口语课上,老师要带着赏识的态度鼓励他们,让这些沉默寡言的孩子可以敞开心扉,自信地展现自我。
同时,口语课不像识字课授课时较为严肃,它的授课方式要偏自由。学生在喜欢的环境中,更容易表达。因此座位可以适当打乱,根据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专门适用于口语课。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的作用是一个引领者,既不牵制学生表达,也不放任不管。学生回答的时候,老师要认真聆听,对于不足的地方,帮忙纠正并给予鼓励,说的好的地方,着重表扬。
(三)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以作业辅导为例
深受“尊师重教”思想的影响,家长非常崇敬老师,这便使双方的沟通交流中家长更被动。为了避免双方互动出现障碍,教师应主动维持平衡,增加家校关系的亲密性。家庭作业是尤为关键的一个纽带。一二年级的孩子自觉性差,让家长参与作业辅导中不只是为了督促孩子,更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在自身文化程度内帮助孩子答疑解惑,让他们避开学习误区。教师在选择作业形式时,也应充分考虑家长的参与度。比如针对孩子兴致不高的写话作业,家长尽量使用欣赏的语气,鼓励孩子大胆写作。哪怕他只写了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也值得肯定。教师应及时收集家长的反馈信息,尊重每个孩子每一次富有文采的表现。家庭作业的初衷不是为了给学生造成学业负担,而是借助多次的练习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在这一环节中家长和老师应该重视沟通,鼓励尊重学生中达到教育方向上的统一。赏识教育是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凝聚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潜能,并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激励教育。只有树立正确赏识理念,理解其内涵,赏识教育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它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沟通师生,架起心灵对话的枢纽。学会赏识学生的同时能够获得来自学生的尊重,学生在得到老师信任之后会激发对学习的热情,双向互动,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本人在赏识教育的研究尚且存在不足之处,将会带着对课题的热衷在日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18):21-23.[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01):23-24.[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4]严俊辉.浅谈赏识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03):21-22.
[5]金晓华.浅谈赏识教育[J].邵阳师专学报,2003,(03):87-89.
[6]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6-40.
[7]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7-20.
[8]黄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10-114.
[9]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14.
[10]王海燕.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33),33-35.
[11]康效玉.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融入研究[J].名师在线,2019,(95),49-50.
[12]刘林立.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9,(500),23-24.
[13]邢卫国.叶圣陶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江西教育,2019,(1067),31-32.
[14]厉琳燕.小学低学段科学课堂中的问与评[J].小学教学研究,2018,(670),30-33.
[15]林万胜.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699),43-44.